新闻动态

周恩来邓颖超一生无儿无女,仅有的三个干女儿命都很苦,结局很惨

发布日期:2025-05-22 09:39    点击次数:65

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妻俩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不过,他们却照顾过不少小朋友。

这些小朋友们,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那些革命先烈留下来的小宝贝,第二种是爸爸妈妈都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孩子,第三种是家里特别穷、没有依靠的小孤儿,第四种就是自家的侄子侄女这些小辈了。

他们到底养了多少娃,谁也数不清。虽说周恩来提过:“咱们有10个孩子,都得咱俩管着、养着。”可实际上,他们照顾过的孩子,五十个都还多呢。

但是,在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照顾和资助的许多孩子里面,只有三位女孩被他们正式认作了义女。

这里面有叶挺将军的长女叶杨梅,还有孙维世,当然,更不能忘了咱们今天故事里的主角。

邓颖超曾经跟侄女周秉德讲过:

当了我们的义女啊,都挺不幸的!真真正正认了的,也就三个,里头那个叶杨梅,小小年纪,跟她老爸在飞机上就没了。孙维世呢,跟了我们好多年,感情特别好,可最后也是落得个凄惨下场……

1968年10月,孙维世不幸离世。没过多久,周恩来在西花厅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沓伪造的病历,上面说孙维世是因病去世的。

周恩来看完后心里特别难过,像被针扎了一样疼。为了弄清楚孙维世是怎么去世的,他硬着头皮压下悲伤,下令对遗体进行检验。

然而,江青却暗中操作,导致孙维世的遗体被匆匆火化,这让周恩来想要查清女儿死因的愿望变得难以实现。

过了好些年,邓颖超回想起那个既聪明伶俐又温暖人心的女儿,心里满是感慨和叹息……

比起孙维世,邓颖超夫妇认的第三个干闺女走得更早。她叫谌曼里,是周恩来老战友谌志笃的大姑娘。

谌志笃老家在贵州,他比周恩来年长两岁。周恩来呢,是江苏淮安人。他俩虽然出生地不同,但因为有着一样的理想抱负,所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9年,北京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好多年轻学生怀着满腔怒火,跑到大街上进行抗议游行,他们大声喊着:“别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我们要收回山东的权利”“对内严惩卖国贼,对外争取国家权益”。

革命的风潮越闹越大,天津的中学生联合组织了起来,还选了谌志笃当头儿。没过多久,天津各行各业的人也联合到了一起,谌志笃又被大家选为了领头人之一。

23岁的谌志笃心里充满了对国家的爱,当他在一次为北京学生加油打气的讲话里,下定决心,狠狠心咬断了自己的右手食指,用血写下誓言,表明他要跟敌人拼到底,绝不退缩!

同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为国家献身,给家里留了封“告别信”。

那年六月,听说北京街头好几千学生演讲、游行,结果被北洋军阀狠狠地镇压了,还抓了起来,天津的学生们气坏了,不顾军警阻拦,冲到了省政府门口,非要见省长不可。

作为学生领头人,谌志笃去找省长商量,说要赶紧把那些被抓的同学放出来,还强调学生们爱国的事儿不能拦着。

不久后,谌志笃等人又去找了周恩来,请他来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因为周恩来以前在南开学校时,就办过《敬业》和《校风》两份报纸。周恩来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觉悟社”这个进步组织成立后,周恩来、谌志笃、邓颖超他们为了应对斗争的需要,防止用真名写文章或通信时被敌人盯上,就想了个办法,用数字来代替自己的名字作为代号。

在这次抽签中,周恩来拿到了5号,他的代名叫“伍豪”,谌志笃则抽中了50号,代名叫“武陵”,邓颖超很幸运,抽到了1号,她的代名叫“逸豪”。

10月份,周恩来等人前往北京表达诉求,天津的学生和其他行业的老百姓纷纷走上街头示威。在这过程中,他们被警察阻挡,还遭到了暴力对待。身体单薄的邓颖超被打得受了伤,还吐了血。

过了几天,天津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集会,大家一起来支持并想办法救出在北京被抓的代表,南开大学操场上汇聚了好几万人。

谌志笃被大家选为了大会的总负责人,而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则成为了大会主席团的成员。

1920年,周恩来带着几十名学生到省长办公的地方游行,要求对话,结果却被拿着武器的军警暴力对待,其中周恩来和其他23名同学一起被抓了起来。

邓颖超和谌志笃他们一听到消息,就立刻想办法去救人。

在商量如何救援的会议上,邓颖超建议大家,找24个人带上被褥,直接去警察局,顶替那24位被抓的代表坐牢。

听完之后,谌志笃兴奋地说:

咱们铁了心,扛着被褥准备进牢房!

二话不说,谌志笃和邓颖超等24名学生代表,立马扛着行李卷冲到了警察局,高声嚷道:

“我们心甘情愿为那24位被拘留的代表去蹲大牢!”

经过好几个月顽强不屈的努力,那个坏政府终于在7月中间把被抓的代表们都给放了。

当周恩来他们终于获得自由的那一刻,邓颖超和谌志笃等人激动地含着泪,给他们戴上了写着“为国献身”的奖章和鲜艳的大红花,还一起拍了照片来记住这个重要时刻。

周恩来动情地说道:

要不是你们带着行李来坐牢,我们哪会这么快重获自由啊?真心感谢你们!也感谢天津各界的朋友们!

1920年11月的时候,周恩来去了法国边打工边学习,与此同时,谌志笃告别了天津,前往了贵州。

那时候,尽管他们相隔非常远,但还是经常写信联系。以前一起经历过生死战斗的日子,成了他们心中永远也忘不了的一段深刻记忆。

1927年到1929年期间,谌志笃加入了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参与过战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让很多中国人都非常气愤,特别是那些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参军,跑到抗日的最前线,发誓要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谌志笃的大闺女谌曼里也是其中之一。

谌曼里性格开朗,脑子转得快又爱学习,在学校时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谌曼里因为爸爸谌志笃特别迷京剧,所以从小就对文艺特别感兴趣。除了学习,他还老爱读文艺方面的书,浑身上下都透着艺术的小天赋。

这个才十六七岁、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孩,受到父亲的影响,毅然放弃了学业去参军。她离开了学校,坐上了开往北方的汽车,来到了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指挥中心,那就是重庆。

谌志笃在贵州锦江工作时,一听说女儿去了重庆,立马急着往重庆赶。见到女儿后,他赶紧把女儿带到了涪陵的野战医院,让她在那里当起了护理员。

在这儿,充满激情的谌曼里发现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面,他亲眼见到前线战士英勇杀敌,可后方有的官员却仍旧贪图享乐,根本不顾国家安危,这让谌曼里感到非常痛心。

就这样,满怀爱国热情的谌曼里,在深思熟虑后,和几个伙伴一起搭上了轮船,前往离抗日战场不远的汉口,加入了国民政府的102师。

不久后,台儿庄大战打响,咱们中国军队赢得了那场仗,可日军人太多,徐州还是被攻破了,他们继续往西边打。于是,102师就被调去跟日军对抗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102师被打得全面败退。没了部队掩护的谌曼里吓得乱跑一气,最后逃到了河南开封杞县的地界上。

在又冷又饿的时候,谌曼里碰到了102师的一个副官,随后他就跟着这个副官回到了汉口。

1937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在武汉设立一个叫做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构,并且让周恩来副书记来领导这个局。

1938年,南京和上海一个接一个地失守了,国民政府开始打算搬到武汉去。这么一来,武汉的三个城镇就成了全国抗日的主要地方。

那时候,谌志笃正好在武汉。他赶紧联系了周恩来,随后就被周恩来请去当秘书,还给了他上校军衔的荣誉。

这时候,谌志笃知道了女儿谌曼里的事情。他赶紧找到女儿,直接带着她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把女儿托付给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后来,周恩来做了安排,让谌曼里跟着邓颖超一起去了延安。

在延安,谌曼里被送去了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深造。那时候,不管是平剧还是京剧团的表演,都会叫上谌曼里去捧场。因为演技出色,谌曼里在延安算是小有名气了。

那时候,周恩来和邓颖超见陈满意身体棒、聪明伶俐、长得漂亮,说话也得体,工作还特别努力,就决定收她做自己的干闺女。

毕业后,谌曼里去了延安,专心研究起京剧、昆曲这些传统戏曲来。

谌曼里因为上进心强,总是想着变得更好,所以很快就被调去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培训课程。在那时候,只有18岁的她,还骄傲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谌曼里因为演技出色,模样也俊俏,在延安那会儿,常有外地朋友给她寄些小点心。虽然她是周恩来夫妇的干女儿,但这点在当时并不起眼,毕竟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特别朴实低调的人。

1940年夏天,谌曼里身体不舒服了。因为延安那边医疗设施不太好,周恩来夫妇怕她病情恶化出啥事儿,所以就安排她去重庆看病了。

那段时间,谌曼里和周恩来、邓颖超难得聚在一起,享受了几个月温馨快乐的时光。

第二年,蒋介石挑起了“皖南事变”,让反共的声势大涨,重庆的政治局势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周恩来既要忙着给南方局的同志们打气,让他们保持骨气,又要赶紧安排很多在重庆的共产党干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谌志笃因为老爸过世,急匆匆地从重庆赶回贵州去处理丧事。而谌曼里呢,他就回到了延安,接着干他的革命事业。

谌曼里虽然没正经学过艺术,但她特别有艺术天分,加上她爸爸特别爱京剧,她也受影响喜欢上了。从1941年到1945年,她在延安的街头演过秧歌剧,在学校里演过小话剧,还演过京剧的折子戏呢。

那时候,谌曼里和像萧三这样有名的文化人一起工作,演了很多话剧和京剧。因为她演技特别好,所以经常演女主角,把她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1942年,谌曼里嫁给了一位姓陈的同志。可过了两年,他们俩感情不和,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去办了离婚。

之后,谌曼里和金紫光同志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新的婚姻生活。

1945年,日本认输投降了,谌曼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立马就报名去了湖北的解放区,加入华北文艺工作团开始工作。

不过,就在准备动身的时候,谌曼里因为身体不舒服,只能留在延安了。

在养病的那段日子里,谌曼里从中央党校转到了延安京剧研究院,他一边参与京剧的演出,一边还忙着做京剧方面的研究工作。

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坏运气就找上了她。

1945年10月快结束时,杨家岭那儿,延安平剧院演了出《三打祝家庄》。戏唱完了,大伙儿知道很快就要各奔东西,就一块儿在食堂吃了个夜宵。吃完以后,心里头感慨万千,谁都睡不着。

半夜时候,有个人突然大叫起来:“快看!我窑洞墙上贴的纸开始破了……”

住在隔壁的伙伴听到叫声,立刻从窑洞里冲了出来。转眼间,四周响起了“嗖嗖嗖”的声响。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天空下起了雨,便有人伸手去接,结果啥也没摸到。抬头往上看,这才明白,原来是窑洞的墙皮剥落,碎屑像雨点似的往下洒。

一个男的惊慌失措地大喊:“这窑洞该不会是要倒了吧?”

接着,他们心里紧张得要命,扯着嗓子大喊,叫住在最顶上一个窑洞里的谌曼里出来。

听到伙伴们的呼唤,谌曼里连忙抓起件衣服就往外冲。就在这时,“嗖嗖嗖”的声响变得又密又响。

突然间,他们听到“咔嚓”一响,窑洞里的光亮没了,原来顶住窑洞的大木头梁子折了……

男人们慌张地大喊大叫:“赶紧跑啊!”

转眼间,就在他俩刚一转身的工夫,崩塌的泥土就猛地砸了下来,其中一个男的被埋在了土里。

那些侥幸逃出来的同志大声喊着求救,京剧研究院的伙伴们一听到这动静,立刻抓起铁铲之类的家伙,拎着马灯,不顾一切地从没路的山坡往上爬,赶去救人。

那位男同志被埋在浅处,幸好没让从上面滚落的大土块砸中,同志们很快就将他挖了出来。

被救出来后,那个男的说,离这儿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人被压在底下呢。

没多久,大伙儿就把那两位同志从土里救了出来。但让人心痛的是,他们那会儿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那次事故中丧生的两人里,有一个是23岁的谌曼里……

当谌曼里离世的消息传开后,邓颖超特意去寻找了谌曼里生前的伴侣金先生。

紫光同志,心里头真是难过极了,悲痛万分。

1946年年初,邓颖超给谌曼里的爸爸谌志笃写了封信,告诉他谌曼里已经不在了,心里特别难过,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她。信里还写了周恩来也很伤心,这么好的一个姑娘就这么没了……

谌曼里虽然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但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把她放在心里,从未将她忘怀。

新中国诞生后,邓颖超特地给谌曼里整理了一份生平简介,里面讲述了谌曼里虽然短暂但却十分出彩的一生。

1963年,周恩来在见北京京剧团的演员们时,再次聊起了谌曼里。他瞅着当年跟谌曼里一同被埋在土里的演员肖甲,问道:“你就是那时候的肖甲吧?”

简单一句话,流露出他对养女深深的想念和满满的遗憾……

#春生四月#?